回应的艺术
2016 年 1 月 3 日
想象一下,有两位软件工程师正在参加求职面试。他们都被要求设计一个算法来解决某个编程难题,例如「找出一个字符串中的所有回文」。
第一位求职者 Alice,一听到问题,就条件反射般地进入了解题模式。她会停顿几秒,消化一下问题,然后迅速想出一个效率极低、用蛮力破解的算法。她决定先草拟出这个算法(权当热身),然后再转而去思索更高效的解法。
第二位求职者 Bob,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应却截然不同。他下意识地就断定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。他一边等着解决方案自动浮现,一边竭力压制脑海里那个消极的声音,然而灵感却迟迟不来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他越来越难以集中精神,直到大脑里有个声音提醒他,他已经沉默了太久,面试官八成觉得他很蠢了。从那一刻起,无论他怎么努力把思绪拉回到手头的任务上,都只是徒劳地陷在当下的窘境里。
Alice 和 Bob 之间的差异,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技能:或许 Alice 经验更丰富,能以更少的精力解决编程难题,这让她赶在自我怀疑悄然滋生前就找到了头绪。自信或许也是一个因素:可能 Alice 天生就不那么容易自我怀疑,因此也就不太会陷入这种自我消耗。
Alice 和 Bob 之间的第三个区别在于他们的回应模式。Bob 一开始只会茫然地等待灵感降临;而 Alice 则会先确认自己能否解决问题的简化版(「我能用蛮力破解吗?」)。当没有答案时,Bob 更容易陷入恐慌(「我已经沉默太久了」);而当灵感没有出现时,Alice 则更倾向于进一步分解问题(「我能分而治之吗?」)。
这种差异一部分是因为经验:一个更老练的软件工程师,更有可能下意识地察觉到某个问题可以用简单的递归来解决,也知道在何处应用何种数据结构。不过,我并不认为这仅仅是经验的功劳。想象一下,如果 Alice 和 Bob 同时遇到第二个难题,一个超出他们舒适区的问题——比方说,有朋友向他们咨询如何应对某个人生重大转折。我们不难想象,Alice 会试图更好地理解情况,并通过提问来确认和理清思路,从而了解朋友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。同样,我们也很容易想象 Bob 会感到极度不安,他一边试图给出不偏不倚的建议,一边又担心自己会提出馊主意,毁了朋友的一生。
有人可能会将 Alice 的做法称为「自信」,但这并未解释其背后的原理。「自信」这个词还带有一些可能不适用于 Alice 的引申义——她很可能觉得自己没能力给出好建议,她的判断可能基于并不牢靠的理解,因而即便她已经开始着手分析眼前的障碍,也依旧会怀疑自己的结论。
在我看来,一个巨大的区别在于 Alice 和 Bob 之间回应模式的差异。Alice 会直接着手解决眼前的障碍,而 Bob 却在原地打转,耗费心神。管理回应模式堪称一门艺术:当面对障碍时,你的大脑是切换到解题模式,还是开始惊慌失措?
请注意,回应的艺术并非指要立即解决你面前的任何问题。有时候,最好的第一反应反而是想办法脱身或回避。你没有义务解决所有推到你面前的问题。培养恰当回应模式的意义,就在于避免惊慌失措和一脸茫然,让大脑迅速进入解题状态。
准备好有效的回应方式,并不一定是一种通用技能。我骨子里是个计算机程序员,几年前转行去做了数学研究。如果我遇到一个想解决的编程问题,我能迅速而轻松地进入高效回应模式;我常常能下意识地找到问题的解法,即便找不到,我也会下意识地从多个不同角度审视问题,并着手分解它。然而,如果你给我一个我想解决的数学难题,有时候我下意识的反应仍然是袖手旁观,等着别人来帮我解决。(即便我身边全是能轻易解决这些问题的杰出数学家,也改不掉我坐等答案的毛病。)那种下意识的反应——那种放空大脑、好奇地等着别人找出答案的反应——并非一种高效的回应。
所谓高效回应,关键不在于快。诚然,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,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确实能让你对问题对答如流。但更多时候,真正有效的回应,是先停下来思考。很多人的回应之所以低效,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这个“停顿”。你刚开口求助,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发表高论。他们要么急于给出解决方案,结果却搞错了问题;要么开始为自己辩解,急着撇清关系;要么马上讲起一段自己的光辉事迹,好让自己脸上有光。归根结底,高效回应的关键,不在于快,而在于好。
我所认识的最有能力的人,几乎无一例外,都在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里,对难题有着极其高效的回应模式。我遇到的优秀程序员,一旦决定解决某个问题,就会下意识地开始分解它。我认识的顶尖数学家,会下意识地用各种技巧探查问题,或者下意识地识别出问题中他们尚未理解的部分。我的顾问里最出色的商界人士,会听我描述我面临的选择,然后下意识地阐述他们观察到的成本、制约和机遇。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,习得了一种高效的回应模式。这种模式让他们在遇到障碍时,能以一种 Alice 式的心态开始拆解它,而不是像 Bob 那样惊慌失措、怀疑自我。
自信、练习和天赋,都对发展这些特定的回应模式大有裨益。话虽如此,学习他人的回应模式,通常远比学习他们的技能要省力得多:你可以在成为经济学大师之前,就早已开始用激励、机会成本和市场的角度来思考(当然,读一本微观经济学教材肯定没坏处)。真正的能力,不只是一种自信;它还包括预备好一种模式,能直接带你进入「分解问题、逐个击破」的阶段,而绝不会让你跌入「担心自己沉默太久、反复琢磨面试官八成觉得你很蠢」的窘境。
拥有一个明确的模式,比如一张核对清单,可以帮助你从一种模式切换到另一种。例如,想象一下,如果上文例子中的 Bob 有一张如下的核对清单:
如果我开始反复纠结自己有多大可能失败,我将执行以下步骤。(1)大声说:「嗯,让我思考几分钟。」(2)确认自己是否理解问题,若不理解则提问以澄清。(3)检查我是否能轻易地用蛮力破解问题。(4)想出几个问题的简化版本。(5)找到一个方法,只切分出问题的其中一部分,或其简化版本之一。
那么,他很可能就能手动地从一个惊慌失措的回应模式,切换到一个高效的模式。这种手动切换,是培养新回应模式的好方法。不过,最终的目标,是让高效的回应模式变得收放自如。
事实上,我认为很多人都能从培养高效的「后备」回应模式中获益,用以应对全新的或出人意料的状况。诸如「核实你的观察是否正确」、「寻找更多数据」,或「为意外情况想出不止一种合理解释」之类的回应模式。据我所知,能够从容应对意外新状况并随机应变,这的确是一种通用技能,而我推测,这种技能可以通过培养专为意外新状况设计的良好回应模式来获得。
当然,这个建议并不新鲜。许多自我提升的建议都会告诉你,要把眼前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,要让你的行动充满目的性,要下意识地去做那些显而易见的事,等等。因此,关于如何获得 Alice 式而非 Bob 式的心态,我就不多赘述了。重点在于,有时候人们通过分解障碍来应对,而另一些时候则通过惊慌失措来应对。无论如何,培养能让你进入前一种心态的、条件反射式的回应,是大有裨益的。
我的方法,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复盘。我会留意自己在面对新挑战时的第一反应:是不是会自动开启防御模式?是不是会大脑一片空白,坐等别人给答案?又或者,是不是会当场愣住,呆若木鸡?一旦识别出这些无效的模式,我就会刻意地为这些场景设计一套更好的行动清单。它会提醒我,要用主动探究、保持好奇、请求澄清和积极主导,来取代那些糟糕的旧习惯。事实证明,这套方法让我受益匪浅。我之所以能在数学、编程和运营非营利组织上有所建树,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我在面对新障碍时,能够做出这样清醒而明智的回应。
不论你的回应模式从何而来,我相信,持续用心去打磨,它终将让你受益匪浅。